【延续火花,开启新征程——令牌见精神】本期令牌:延安军委总部使用的我军生产的行车记录仪(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)。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里,一条长31.5厘米、宽20厘米、高19厘米的股票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。该收音机是延安通讯厂1942年独立生产的,用于收听被敌分割和包围的抗日根据地的战斗实况、报告和请示,以便及时准确了解斗争情况。这也成为边疆军民在艰苦的条件下,依靠自己的努力,尝试无线电设备,突破敌方通信技术封锁的重要见证。动荡的岁月。是国家一级文物。 1928年起,中共中央开始培养无线电技术人员。随后,红军利用战斗中缴获的“半个无线电台”和一个完整的无线电台组成了无线电队。截至长征前夕,红军总部共举办无线电训练班11期,培养了一批无线电技术骨干。抗战爆发后,由于敌后根据地物资匮乏以及各地敌人的“牢笼”,通讯设备的获取变得十分困难。如何在各地有效指挥、派兵,成为一个大问题。于是,1938年春,延安通讯物资厂在距延安10多公里的烟店子村正式成立。只靠十多个窑洞和四五间小平房作为支撑。厂房。成立初期,全厂只有20多名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。带着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”的延安精神,全厂员工从破损的飞机、旧汽车、旧铁轨中收集原材料,亲自摸索绘制生产图纸,自己设计机器平面图、面板图……经过反复试验,制造出可变电容器、可变电阻、电钥匙等零部件,先后组装了数百台小型广播电台、单人电话、昂姆嘎电池供电的巫术板、手摇发电机等。 1938年底,原料自给率达到40%,两年后上升到70%。抗战时期,窑洞里的“通讯工厂”生产无线通讯设备,装备各部队,充当“神经元”。一张以延安为中心,反映全国各部队、根据地、游击区、敌占区的无线电通信网织成。今天,虽然延安通信物资厂已不复存在,这个跑马灯旋钮也不再转动,但它给未来留下了清晰的信号,激励着一代代通信人争先恐后、不断前行。 制作人:张宁 策划人:李正伟 统筹人:雷妙新 制作人:王伊涵 设计师:杨经国 来源: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、中国军事网、中国电信博物馆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Copyright © 2024-2026 暗黑爆发料在线-暗黑爆料免费版-暗黑吃瓜官网入口 版权所有